广州美博会-上海虹桥美博会

如今端午节的粽子和清明节的青团、中秋节的月饼一样,在商家的推陈出新下内有乾坤,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口味。“吃货”钱怡珈就在今年端午节第一次吃到植物肉粽子,粽子里有整块的“五花肉”,仿得惟妙惟肖。“五花肉”的供应商是一家名为新素食的中国本土公司。这家本土的创业公司在去年9月宣布拿到了数千万元Pre A轮融资,由经纬中国领投,老股东盛美启明跟投。公司的投资人在对外的新闻稿里称,“我们长期看好以替代蛋白为基础的颠覆传统蛋白质供给的广阔赛道。”国内的植物肉市场发力是近一年。在吃到植物肉粽子之前,钱怡珈还在上海的老字号素菜馆松月楼里买到过素肉包,口感与普通肉包难辨区别。更令人惊讶的还有价格,一只4.5元,这打破了她那“植物肉比真肉还贵”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她也在家乐福里见过植物肉水饺、春卷、包子;在全家看到有卖植物肉帕尼尼和意面,一人份,微波炉加热即可食用。如今,植物肉对于消费者来说并非新名词,而像新素食这样的植物肉公司在中国并不鲜见。一位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据他所知,国内这个赛道起码有超过5000家的“玩家”,但“许多都是中小公司”。这些“玩家”里既有传统农业食品企业,也有新兴的创业公司,既有跨国公司,也有本土企业。“鱼龙混杂较多,有些就是做传统的豆制产品,也会说自己是做植物肉的。反正目前还没有出现头部和龙头企业,大家都是试水,希望取得突破,但这个市场是大的。”从“听说过”到“买得到”何为植物肉?它属于“人造肉”的一种。严格来说,人造肉分为两种:第一种植物肉,是从大豆、豌豆、小麦等作物中提取植物蛋白为原料进行加工,使其具备动物肉制品的口感和质地。第二种为“试管肉”“细胞肉”,是在实验室里通过提取和培育动物干细胞做出来的。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基本都是植物肉。几年前,植物肉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似乎还是个新鲜而陌生的词。人们看到关于植物肉的新闻报道,实际生活中却难觅一二。这一来自海外的新兴产物因为与比尔·盖茨、李嘉诚等大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备受关注,也成为了资本追逐的风口。植物肉的“高光时刻”是在2019年。当时美国洛杉矶的一家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涨幅高达163%,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美股*佳IPO纪录,上市不到一个月累计涨幅达到290%。而另一家也来自加州的Impossible Foods,还未上市估值就超过了100亿美元。钱怡珈看到的一部分产品来自陈树光创立的品牌植爱生活。2017-2018年间,这位华裔新加坡人与美国非营利性组织The Good Food Institute(GFI)有了接触,后者致力于推广动物蛋白之外的、更环保的替代蛋白的发展。作为一个新加坡人,陈树光的故乡就是一个随着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消失”的国家,于是他萌生了进入植物替代蛋白领域的想法。即使目前大部分植物肉企业都是从B端切入市场,但C端的消费者教育和宣传也十分重要。植爱生活商业副总裁叶清良告诉第一财经,不同于其他一些只做2B市场的植物肉公司,植爱生活从去年开始布局零售渠道。在渠道选择上,品牌覆盖了线上零售(电商)、线下零售以及餐饮的三大核心渠道。其中电商渠道的选择,既覆盖了传统的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等平台,也布局盒马、叮咚、两鲜等新兴O2O平台;同时还入驻大润发、欧尚、家乐福、久光鲜品馆、高岛屋、G-Super等超过1000家商超门店。在他看来,如此可以更加直接面对消费者,迅速打开市场。“我们不是替代肉类,只不过希望消费者可以多一些选择。”植爱生活CEO陈瑞荣讲品牌的目标受众瞄准了那些“弹性素食者”。所谓弹性素食(flexitarianism),它没有确定的规则,基本理念是摄入更多的蔬菜、全谷类、豆类、坚果和菜籽,减少动物类食品的摄入,比如肉类、禽类和奶制品。这背后市场巨大,相对于7000万素食者,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市场。数据也证实了这确实是块值得充分挖掘的大蛋糕。尚处市场教育阶段根据美国市场调查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此前预测,全球植物性肉的市场规模预计以每年约15.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279亿美元(约合179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市场的增速*快。据欧睿咨询(Euromonitor)预测,到2023年中国植物肉市场将达到130亿美元的规模。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相较于西方国家,中国是植物肉*好的落地市场,中国的餐饮种类丰富,烹饪方法多样,且本就有悠久的素食传统。 陈瑞荣发现,2020年的疫情促进了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他和他的团队察觉到了一个市场趋势,即出于从健康饮食到环境保护在内的多种原因,植物肉在不少中国一线城市的年轻人群中流行了起来。新冠疫情整体上推动了植物肉产品的零售。比如Impossible Foods的零售足迹就从150个零售点增长至现在全球多达2万个,是其10年发展史上的“*大业务扩张”。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Ipsos发布的《2020年中国人造肉趋势洞察》报告称,受到疫情影响,部分消费者已经开始减少肉制品的购买,有21%的消费者有意用其他蛋白质代替动物肉制品。海外企业伺机而动。2020年4月初,Beyond Meat宣布其位于浙江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植物肉生产工厂正式揭幕,该工厂主要负责生产植物猪肉、牛肉和禽肉产品。餐饮巨头也纷纷跟进。星巴克去年迅速上线了Beyond Meat的植物肉产品。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在今年3月推出了植物早餐肉系列产品;随后的4月,麦当劳的老对手肯德基推出了植物肉的炸鸡块。国内的餐饮连锁企业也不甘示弱,比如海底捞在3月宣布,上海有31家门店已开始试点推行小料台产品更新,提供植物蛋白新品“味伴侣”作为搭配配料。这也是海底捞**面向市场的植物蛋白产品。此外,海底捞方面表示,还将持续推出10余款植物蛋白产品,预计6月底,将有系列植物蛋白火锅食材面市。不过,虽然“玩家”们都开始加码,但目前许多从业人员依旧认为,这一行业还处于早期,市场有待开发培养。新素食创始人兼CEO高松此前在参加第22届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SIAL China)的一场论坛时提出,“消费者为什么不太接受植物肉或者评价没有那么高?核心就是在产业早期缺乏好的产品,缺乏稳定成熟的供应链。”植物肉的前景依旧可期。利好政策也在不断出台。2020年12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植物基肉制品》团体标准,规定了植物肉制品的基本要求、检验规则、判定规则、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这标志着植物肉行业已有国家层面的行业标准,安全保障也相应提高。陈瑞荣说,行业标准的出台明确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植物肉,这有利于这个行业健康发展。他也认同,植物肉的市场还在培养期,而国内的植物肉公司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性价比,一个是技术,即口感质地。“进口(人造)肉做的汉堡一个卖到60多元,比真肉都贵,也许有人会因为好奇心去尝鲜,但复购率肯定不会高。”他表示,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植物肉才能在国内普及开来,而这需要时间。转自:《第一财经》原文链接:https://m.yicai.com/news/101082744.html

近日, 第二十二届SIAL 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作为亚洲规模较大的国际专业食品展,此次展会为中国乃至全球食品和饮料企业创造了自我展示的舞台。会上,国内“打造一人食标准餐饮”的自嗨锅品牌创始人蔡红亮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年轻“宅”群体中,也有很多人对产品品质有着要求,所以产品的“标准化”是产业必须直面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8年,中国餐饮行业已迈入4万亿大关。其中,年轻的“懒宅族”爆发了出极大的消费潜力。同时,因为疫情期间提倡非必要不聚餐等原因,“一人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蔡红亮表示,即使在年轻“宅”群体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执着于品质的人,他们正是品牌的目标用户,因此“标准化”是必须直面的问题。“定义餐饮一人食的场景,打造一人食餐饮标准”是自嗨锅的品牌定位和发展战略,因此自嗨锅格外注重产品创新、供应链稳定、品牌营销及全渠道布局,甚至全业态发展。”“我们要做的是除了好吃之外也好玩或者有趣,是一个可以被多维度记忆的立体品牌。” 蔡红亮在访谈中表示,自嗨锅以六大矩阵构造产品线:加热方式、主食材、价格带、价值食材、包装方式以及全国八大菜系的所有口感。基于这六大维度,将不断的丰富产品种类,从而打造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餐饮新品牌。据悉,自嗨锅在今年5月完成逾亿元C++轮融资,这是其在两年内完成的第五轮融资。提到自嗨锅的运营之道,蔡红亮重点强调3个方面:产品力、品牌力和渠道力。蔡红亮表示,在产品加品牌的综合发展状态下,公司发展迅速,人员高速扩张。“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组建一个有战斗力、价值观相同的一个团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蔡红亮说到。本届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上,自嗨锅品牌在外观上大胆采用了双层集装箱样式搭建呈现,整体外观独树一帜。颜色上以醒目的品牌色玫红色为主色调,创造出一个造型独特、色彩夺目的自嗨馆。对此,蔡红亮在访谈中表示,希望通过这种呈现方式能够捕捉到更多的年轻人,与其产生共鸣的心理。转自:《人民网 》原文链接: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1/0523/c14739-32110860.html

本报讯 5月18日,由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与SIAL Paris、XTC、Kantar、Kantar中国、中国保健协会保健资讯服务工作委员会及艾瑞咨询联合调研的《2021食品饮料新消费增长白皮书》发布。    白皮书显示,一切与速率有关的食品正在快速增长。当前,餐饮行业的人工成本、食材成本、房租成本越来越高。想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瓶颈,“效率”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因此,越来越多的餐厅尝试零售、尝试预制菜,同时也尝试发力线上,利用直播等方式“带货”。归根结底,都是在“速率”层面做优化。     这一趋势在日前举办的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上也十分凸显。在方便食品展馆中,以冲、泡、自热为制作手段的“粉、面、锅”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角。其中,更具“地方特色”成为一大亮点。螺霸王、螺状元等多家企业形成了庞大的柳州螺蛳粉阵营;霸蛮等企业为消费者带来了力求“原味”的湖南米粉;广州酒家等餐饮企业更是带来了自热腊味双拼饭饭等粤式风味。除此之外,安徽板面、陕西凉皮、重庆酸菜鱼、四川火锅,等地方特色菜品都正在以方便食品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视野中。相较于方便食品风味和口味的多样化,其食用方式也正在发生变革,微波这一代表着“速率”的加热方式也成为企业探索的新方向。在福迪宝的展台前,记者看到了微波水饺和微波麻辣小海鲜等产品。“消费者仅需将水饺放入微波炉中加热4分钟左右,便可以获得还原水煮口感的水饺。”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由于微波食品对烹饪技术依赖较低,且食用更加方便快速,非常契合当代的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通过微波、蒸箱等加热便可食用的产品不在少数。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留给年轻消费者做饭的时间开始逐渐减少,这为速食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收入的提高,时间的压缩,消费升级的背后,人们对快餐和方便食品的要求也在变化,其消费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对日常消费品的价格敏感度在下降。放在以前,填饱肚子的低要求成就了方便面品类,但从现在到以后,消费者对营养和口味也会有更多的要求,这些都有可能成就方便食品的快速成长。”该人士对记者说道。转自《消费日报》原文链接:http://dzb.xfrb.com.cn/Html/2021-05-28/39288.html

消费日报讯 (实习记者 闫 利 文/摄)在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期间召开的营养健康食品新风潮论坛上,康宝莱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万向红提出,现在全球*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健康的问题,包括慢性病管理,这就需要企业能够给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调整方案和运动的方案,帮助他们达到健康的目的。近年来,**营养和个性化营养频繁地出现在食品领域,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和不同体质的人群对食品的要求有所不同,老年人和儿童的对食品的营养成分、食用方便性和功能性方面又有着独特的需求。万向红认为,当前的个性化营养是行业发展的一个热点,也会逐步成为行业发展的机遇,首先便是体现在保健食品和食品领域。个性化营养是对一个特定的群体提出的解决方案,**营养是对特定的问题,比如说心脏的问题、心血管的问题、慢性病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营养的解决方案,二者之间有重叠,但也有区别。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渠道变多,也跟乐于接受和尝试新鲜的事物。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营养食品”,搜索结果中,除了各类维生素、鱼油等保健食品外,乳制品、果蔬制品、休闲零食等产品均有在介绍页面中提及“营养”。相较于保健类食品,普通营养食品也在走个性化道路。对于不同的消费人群,产品所传达出的品牌理念也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而面对庞大的年轻消费者,营养类产品在打造个性化营养之外也需重视品牌的个性化建设。湖北九楚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英卫就提出,“现在年轻人对产品的追求,除了个性和时尚,还有国潮。我们在进行IP打造的时候,还需注重年轻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产品的品质是血肉,产品的文化是灵魂。作为企业,不能只做产品,更要重视品牌、包装设计、文化的打造,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都要研究,用不同的渠道和营销方式来传递品牌。” 业内专家表示,具有特色的个性化包装在食品领域很常见,但如何将其与品牌绑定并不容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也会发现某一种产品品牌不同,但包装大同小异。产品的创新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也包括包装、销售等环节。高质量的产品往往各方向都能让人耳目一新。转自:《消费日报》原文链接:http://dzb.xfrb.com.cn/Html/2021-05-27/39231.html

“当邳州大蒜企业负责人激动的表达出他的感激之情时,顾晓冬知道,《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展区的设立成功了。”为期三天的SIAL China 2021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以下简称“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在“520”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落下帷幕,这让悬在顾晓冬心中的一块大石落了地。他笃定地认为,《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展区在未来将成为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具时代特征的标签。后疫情时代下,伴随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复苏,中国市场潜藏的巨大价值将会进一步被挖掘,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回暖的起点。加之《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后所发挥的作用,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以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视野,将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带到了展会现场。当被问及本届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为何要做这个项目时,作为《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展区负责人的顾晓冬这样说到“源自法国的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具有代表欧洲特色的天然属性,为设立《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展区创造了先决条件。”不可否认的是,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已经成为了世界三大食品展之一,同时被行业誉为“一年一度的世界食品全产业链大会”,展会自身散发出的国际性和贸易性的特征,无形中给《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展区的成功增加了砝码。相对而言,让其成功落地还在于顾晓冬的经历和眼界。曾任职大型国企高管的他,对国际形势、经济走势、政策法规等方面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同时也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寻找到容易被人忽略的契合点。2021年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顾晓冬觉得这与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与生俱来的国际性和贸易性特征极为匹配,能真正让中国优质产品“走出去”,将全球优质产品“带进来”。经过短暂的观察,他发现《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后,铺天盖地都是对其促进中欧贸易的积极评论,但没有任何官方或非官方的组织去实际推动。他认为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依托世界第三大商业展会主办方——法国高美爱博展览集团的资源、经验和全球影响力,有能力和条件去推动这个项目。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展会****的国际贸易平台作用将会被充分发挥。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顾晓冬和其团队解决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授权以及展区整体搭建的问题,确保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展区在开展时能够顺利展示。毫不夸张的说,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开创了一个先河,成为唯一一个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集体亮相的展会。在顾晓东看来,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无疑,《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展区成为了展会现场*具吸引力的亮点之一。在顾晓冬看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展区不单单只是为了展而展,它更是展现“欧洲色彩”与“中国特色”的窗口,更重要的是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自身就承载着搭建中欧交流桥梁的作用,这一项目能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展区不仅吸引了展商和观众的驻足,更吸引了来自国家媒体新华社的采访报道。同时,包括政府代表、欧盟驻华参赞、欧盟使团、参展企业代表给予了高度评价。欧盟驻华使团农业参赞彭达明对此表示:“对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的此番举动倍感意外,SIAL China已经脱离了展览公司的商业属性,体现出了极高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了中国与欧盟间的贸易往来。”政府代表同样表示出对此举的高度认可,认为展会帮助政府进行了推广,发挥了“桥头堡”的重要作用。外界给出如此高的评价,让顾晓冬有了更深层的思考。在他看来,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对教育市场和提升产品品牌认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何能够让产品在市场中流通起来才是关键所在。对此,顾晓冬在脑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蓝图。他透露道:“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经过了22年的积累和沉淀,拥有强大的渠道聚合作用,加之**特色和效果的Match Me服务,可以为中欧相互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拓宽渠道通路,这将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我们将与政府、企业、媒体等共同打造地标产品衍生品和自主IP为产品赋能。”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国与全球各国的贸易将会变得更加频繁。顾晓冬认为SIAL China国际食品展将会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加强中国与世界食品市场的信息流通和贸易往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展区的成功,会给全球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食品加工设备和包装馆

  • 联系人:蔡先生
  • 手机号码:13016015667
  • 微信 微信
联系方式
主办单位
  • QQ咨询
  • 电话咨询
  • 13016015667